最近更新
- 小儿腹股沟斜疝小切口手术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①麻醉:均选则氯胺酮麻醉。②手术方法:取耻骨1.5~2.0cm小切口,切口方向可横形或斜形与腹股沟韧带平行,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在腹股沟管外环下切开精索外筋膜,寻找并分离疝囊,打开疝囊,注意保护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给予在外环以下高位结扎疝囊,然后放松,借助自身弹性回缩力,使其还纳至内环以上,即恢复到正常解剖位置,多余的疝囊残端给予细止血,不作切除。对于外环过大者,给予作“8”字缝合,以适当缩小外环,对位缝合提睾丸,皮下组织,皮肤只需缝合1~2针,术后给予小砂袋压迫30分钟。③抗生素应用:术前给予头孢曲松钠1.0g,静脉缓慢静推,术后不再静脉用药,给予口服用药3天,平均住院3~4天。
- 为什么腹股沟直疝多见于中、老年男性?
这是因为男性的直疝三角区域腹壁本身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腹横筋膜的纤维较女性少,而且中老年男性的腹横筋膜常有退行性改变,其肌力、肌张力也会降低,这就减弱了保护能力,这是形成腹股沟直疝的原因。外因侧是由于中老年男性患者大多有长期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或泌尿系统结石(包括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的病史,容易造成排尿困难,导致腹内压力增高。受长期的、慢性的、反复的腹内压力升高的冲击,必然使腹横筋膜更为薄弱,出现缺损、最终导致腹股沟直疝的发生。
- 怎样检查腹股沟斜疝的患者?
检查腹股沟斜疝患者时应依据不同类型的斜疝有所侧重。 一、可复性斜疝 (1)用手轻触或轻压疝内容物,如果疝内容物为肠管,则自感疝内容物质软,表面光滑;用听诊器可听到疝块内有肠鸣音。 (2)将食指经过患者阴囊皮肤顶向腹股沟管浅环,可感觉到深环松弛扩大,此时令患者做咳嗽动作,可感觉到食指指尖在浅环部有冲击感。(3)用手指压住腹股沟深环部位,令患者用力咳嗽或站立,疝内容物不进入阴囊(或不疝出,无包块出现);再将压住深环的手指移去,则可观察到疝块从腹股沟部由外上向内下突出,直至进入阴囊,使阴囊体积明显增大。
-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新生儿、婴幼儿是腹股沟斜疝的高发人群。婴儿的疝气有自愈的可能,但是一般都得采用相应的保护措施,减少疝块的脱出,为腹肌发育提供条件,使扩大的内环弹性恢复,开放的鞘状突重新闭合,达到自愈的目的。所以1岁以内的婴幼儿只要不发生嵌顿及绞窄性的疝,一般不选择手术治疗,而首先选择棉线束带法和疝气带等非手术治疗方法。 一、棉线束带疗法: 用一束棉线或宽的弹力绷带对折后,绕于下腹部,一端穿过对折环,在内环附近部位拉向后面,向上反折至臀上部打结,在腹股沟部外环处可以垫小棉垫或几层纱布以增加该处压力,并避免擦伤皮肤。
-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一组1111例的统计资料,2岁以下婴幼儿最多,占42.7%。以后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以右侧多见,男孩多见,男孩占95%以上。 一,外科解剖与病理 婴幼儿生后早期腹膜鞘状突开放,但并不一定都形成疝,只有在婴儿腹壁肌肉不够坚强和在啼哭、努挣等存在压力增高时,才促使鞘状突畸形出现。疝囊为精索各层所包绕,蔓状静脉丛在其前外侧,输精管和动脉位于其后内侧面,提睾肌纤维在其四周,精索内筋膜常常非常薄,不易识别。疝囊内容物在婴儿常为小肠,儿童偶有大网膜,偶尔膀胱也可疝入。在女婴,除小肠外,也可见到卵巢和输卵管等。也有报告发现急性炎症的阑尾和美克耳憩室及肠系膜囊肿突入疝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