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注射疗法的三大创新(图)
用一些特殊药物直接注射入痔疮内,使其萎缩或脱落来消除痔疮出血和脱垂的方法叫痔疮注射疗法,我们通常也叫“打针治痔疮”。这一方法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百年前的英国,1869年都柏林一位名叫Morgan的医生用“过硫酸铁”直接局部注射来治疗痔疮,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后来这一方法经美国医生Mitchell等人的应用和传播,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我国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临床上应用这种方法。
注射疗法从诞生的那天起就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它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术后几乎没有痛苦、操作简便、随治随走、几天内就可完全康复等手术所没有的优点。在欧美,医生们普遍认为绝大多数痔疮都不需要手术,据统计,美国因痔就医的患者中,真正手术的比例只有1.17%,英国是1.12%。注射疗法不属于手术,就自然成为欧美国家门诊“一日疗法”中的首选。恨的是它常常会发脾气而让你下不来台。注射疗法最让人担心的是注射局部出现坏死大出血及脱落创面愈合后瘢痕形成引起直肠狭窄。在美国,曾经就是因为并发症问题在专业书籍上将它删除。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发生率也非常高,绝大多数的肛肠科医生都曾遭遇,曾经有位医生面对这样的大出血不得不守在患者身边用手指压创面来止血持续达六小时之久。所以,注射疗法的安全性问题是制约这种方法在临床更广泛应用的最大障碍。
安氏疗法的三大创新为注射疗法注入了生机,不仅突破了注射疗法最难逾越的障碍,消除了人们对术后安全性问题的担忧,而且扩大了该方法的适用范围,只要是内痔,无论轻重,一针保管见效。为此,“安氏疗法”的发明者安阿玥教授还得了个外号“一针灵”。
创新一:药物
乌梅 五倍子 芍药
以往的注射药注射后要么使局部硬化要么坏死,所以这些药被划分成硬化剂和坏死剂两类,两类药的种类临床有数十种之多,有西药也有中药,西药大多是单一成分,中药多是以明矾为主要成分。这些药物的共有缺陷是疗效和安全性不能兼顾,考虑安全,只有减少用量,但疗效就差;追求效果,只有加大用量,但副作用就会随之出现。目前临床普遍的做法是减少用量保安全,所以这一方法在国外一直是属于保守疗法范畴。
安阿玥教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关注注射疗法的安全性问题并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他认为注射方法的本身毫无疑问是值得肯定的,安全性问题要先从注射药物上下手,只有突破传统的硬化坏死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芍倍注射液的前身叫“2.5%AN注射液”,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开始在临床使用。该药巧妙的组方配伍,不仅克服了以往硬化、坏死剂的不安全因素,而且极大提升了疗效,从此,注射疗法不再是保守方法,也不再只适用于轻度内痔,“没有手术的痛苦和损伤而有手术的疗效”是人们对芍倍注射液多年临床使用的客观评价。
芍倍注射液如此优秀的表现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可以说完全得益于中医药优势。芍倍注射液是中药,中药处方讲究理、法、方、药,虽然该药只是用于局部注射,但并不能例外。
《内经》指出痔的病因是“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所以痔的病理是“经脉扩张、血液瘀滞”。《内经》有:“散者收之”,故 立“收敛化瘀”为治法。收敛可以萎缩扩张的血管和肥大的肛垫,收敛可以固涩从而可以固定肛垫止脱,收敛还可以止血。血管不扩张,肛垫不肥大不移位,瘀血即化。中医的优势在于整体,中药的优势在于配伍,为了加强化瘀作用并防止收敛太过,所以又加入了化瘀法。“收敛”和“化瘀”可以说本是两个起相反作用的法则,在这里将二者相结合有相辅相制相成之妙。收敛有化瘀相助,敛而不滞,化瘀有收敛配合,化而不破。《内经》:“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全方选君一臣二三味药。经过反复筛选和试用,最终选乌梅、五倍子和赤芍并直接取其有效成分入药。实施结果显示,赤芍的“化瘀”作用在拆方实验中表现为对乌梅、五倍子致炎的抑制和致痛的缓解,在痔病理实验中表现为全方凝固组织蛋白,变性而不坏死,整个过程痔表面粘膜完整保留,萎缩痔组织而不形成瘢痕。在临床上表现为萎缩痔核、止血固脱而不留硬结不坏死,不破坏肛垫。一位著名药理学专家赞叹说:“该药确实是源于中医药,发展了中医药”。
创新二:注射方法
好钢要用在刀韧上,好药也要合理使用,否则效果将大打折扣。
以往在操作时有两步、三步、四步等方法,尤其是四步注射法被收入中医学院的外科教科书中,但实践证明,步骤多不代表高明,越多可能会越乱,其实真正操作中,有一步就够。
安氏疗法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充满着灵活与辨证法思想的十六字原则:“见痔进针、先小后大、退针给药、饱满为度”,这一方法被临床医生们称为注射疗法的操作宝典。
“先小后大”是注射的顺序,目的是防止注射过程中造成遗漏。“见痔进针”是注射的部位,与以往出现的解剖名词不同,明确提出黏膜隆起(痔)处就是注射部位,极大提升了可操作性。“退针给药”是注射技巧,也是整个注射过程中最关键一步,不仅可以避免注射时过深过浅,也可使注入的药液均匀充满整个痔核。“饱满为度”是一把丈量每处注射多少剂量的尺子。痔大小差异很大,如果机械划定一剂量范围,临床很难把握,用这把“尺子”你就不必考虑注射时用多少量,注射到充盈饱满时就是最合适的用量。
部位、深浅、剂量是注射法的三要素,十六字原则给出了最简便准确的实施原则及方法。
创新三:麻醉
注射疗法术后痛苦小,但注射过程中痛苦一点也不小,除通常的疼痛外,还会有强烈的坠胀感、便意感,所以在短时间里难受程度甚至要超过手术。现在虽然有骶管麻醉、腰麻或静脉麻醉(全麻)等麻醉方法来缓解这种痛苦,但这些麻醉需要专职麻醉师,麻醉过程中还需心电监护,同时尚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
安氏疗法的创新是采用“肛管麻醉”,这种麻醉方法其实也是一种局部麻醉,与通常的肛门缘局麻不同的是肛管麻醉把进针部位选择在齿线下缘,将麻药浸润在齿线和内痔的基底部。就是这点改变,却把术中的痛苦降到最低。
齿线下缘肛管不仅对痛觉相对迟钝,且从此处进针麻醉还可以避开神经丰富的肛周皮肤和肛门外括约肌,从而避免麻醉进针引起的剧痛。将麻药直接注入齿线及内痔基底部的内括约肌和肛提肌,不仅可以创造术野良好的麻醉环境,避免手术造成的疼痛、肛门坠胀、便意感、尿潴留,而且能使肛管松驰充分,便于手术操作;同时可减少麻药用量,避免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虚脱等麻药中毒反应;还可避免肛周进针因皱褶多消毒不严格可能引起的医源性感染。此外由于外括约肌没有麻醉,术后肛门正常闭合,可防止因肛门过度松驰致注射后的痔核脱出引起嵌顿水肿。
分类:痔疮瘘管| 发布:zdming| 查看: | 发表时间:2010-3-11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泌尿外科、普通外科、疝气痔瘘 http://zdming.com/
本文链接:http://zdming.com/post/17.html
相关文章
已经有 ( 0 )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你也评一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