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外科、普通外科、疝气痔瘘 - 德高医粹,知行和一!
泌尿外科医师的博客,医师同行互相学习的交流平台!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一组1111例的统计资料,2岁以下婴幼儿最多,占42.7%。以后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以右侧多见,男孩多见,男孩占95%以上。

  一,外科解剖与病理

    婴幼儿生后早期腹膜鞘状突开放,但并不一定都形成疝,只有在婴儿腹壁肌肉不够坚强和在啼哭、努挣等存在压力增高时,才促使鞘状突畸形出现。疝囊为精索各层所包绕,蔓状静脉丛在其前外侧,输精管和动脉位于其后内侧面,提睾肌纤维在其四周,精索内筋膜常常非常薄,不易识别。疝囊内容物在婴儿常为小肠,儿童偶有大网膜,偶尔膀胱也可疝入。在女婴,除小肠外,也可见到卵巢和输卵管等。也有报告发现急性炎症的阑尾和美克耳憩室及肠系膜囊肿突入疝囊。

  二,临床症状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症状与成人相似。在腹股沟部或阴囊内呈现一个有蒂柄的可复性肿块,白天活动或哭闹时增大,在平卧、晨起、安静状态下消失。若用手将肿物回纳如腹腔时,可听到气过水声。斜疝可在出生后不久发病,多数在40天——60天内发现,有的1岁以后才出现,另外尚有部分小的腹股沟斜疝发生几次后,在儿童期消失,但至成人期又可再出现。

      斜疝在无嵌顿是无痛苦,也很少对身体带来其他干扰,但有些病儿可有尿频症状。发作频繁的患儿,有时可引起胃纳消退和消瘦。

     小儿疝的检查与成人不同,来院时常无肿块存在。因不宜取得小儿的合作,很少检查外环及冲击感,而首先仔细观察两侧腹股沟及阴囊,往往患侧的腹股沟部皮肤松弛并稍隆起,在阴囊疝的患儿,患侧阴囊较大。其次可采用精索触诊法,即将中指放在精索越过耻骨的部位上,手指方向与精索相平行,向两侧滑动,如有疝囊存在,精索必然明显地较健侧增粗,并可触及“两层丝绸”摩擦感觉,因此就可间接证明腹股沟斜疝的存在。也可用二指法来检查,即用拇指及中指捏住阴囊根部的精索来回搓动,作上述的比较检查。双侧疝就很难比较精索粗细,但疝囊的“丝绸”摩擦感仍有助于诊断。患有左侧腹股沟斜疝者切勿遗忘仔细询问和检查对侧有无类似情况,因为右侧鞘状突的关闭较左侧晚,如左侧有未闭则右侧鞘状突未闭的可能性就更大。此外,还必须注意检查常与疝伴发的疾病如阴睾、鞘膜积液等是否同时存在。

  三、鉴别诊断

        小儿腹股沟斜疝常须与腹股沟部或阴囊部的肿块相鉴别,如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隐睾、精索脂肪瘤、腹股沟淋巴结炎、髂窝脓肿、精索静脉曲张、睾丸肿瘤等。鉴别要点在于这些肿块没有蒂柄通人腹股沟管,而小儿斜疝蒂柄可向外上延续并进入腹腔。必要时,尤其在嵌顿疝时可采用双手触诊法,即用右手食指做肛诊检查,左手置于耻骨上腹股沟管部,将内外两指互相接触,按摸腹股沟管部内是否有蒂柄,这一检查方法对嵌顿性疝的鉴别诊断很有价值。

  四、治疗

    婴儿疝虽有自愈的可能,但至成年期有再开放的可能,所以我们主张均应施行手术治疗。年龄幼小不是手术的禁忌症,但婴儿如不频繁发作,可观察至六个月以后做手术较为有利。

  (1)疝带疗法:因伴发其他严重疾病禁忌施行手术时,或嵌顿疝手法复位后等待手术期间的短期内使用。

  (2)手术治疗:小儿的手术方法不同于成人,因其并无腹股沟管肌肉薄弱的因素,加之管极短,故可不必打开腹股沟管,也不须修补,只做切断疝囊高位结扎就可达到根治的目的。

标签:腹股沟斜疝诊断治疗方法
分类:疝气| 发布:zdming| 查看: | 发表时间:2010-9-5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泌尿外科、普通外科、疝气痔瘘 http://zdming.com/
本文链接:http://zdming.com/post/80.html

已经有 ( 0 )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你也评一评吧!